我們武漢人把吃早飯叫“過早”,這座接地氣的城市,已經(jīng)把“過早”發(fā)展成端著碗就能美餐一頓的街頭文化,過早可以不限時間,更加可以不限場地。記得表妹的男友在還沒成為她老公之前,到武漢來見家長,多年后天津的小伙子對于見家長這事已經(jīng)沒有太大印象了,卻至今記得某天吃了15種不重樣的早飯。
蔡瀾先生也曾經(jīng)說過:“處處的早餐文化,因生活優(yōu)裕而處于消失之中,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,我將之冠上‘早餐之都’”。熱干面、蛋酒、豆皮、面窩、牛肉粉、歡喜坨、米粑粑、糯米雞、油香……愛過早的武漢人,通常就從這些開始“一天之計食于晨”。
1.熱干面+蛋酒(清酒)
“蛋酒的酸甜味道配著辣鮮香的熱干面,五味中和,完美平衡了。”
蔡林記(六渡橋)
地址:武漢市江漢區(qū)統(tǒng)一街272號
老字號的蔡林記如今在繁華的江漢路早已蹤跡全無,但六渡橋那家分店,依舊保持著老字號的品質(zhì)。其實熱干面既不同于涼面,又不同于湯面,面條需要事先煮熟,過冷和過油后,開水里稍燙一下起鍋,再淋上芝麻醬、香油、香醋、辣椒油、醬菜、蔥花等配料。面條纖細(xì)爽滑有筋道,醬汁香濃味美,均勻拌好后色澤黃而油潤,香而鮮美,還有種很爽口的辣味。
外地人大都以為吃一碗熱干面就代表了傳統(tǒng)的過早,殊不知它也是要靠“標(biāo)配”才能凸顯其味的,而這標(biāo)配就是蛋酒或清酒,夏天暑氣漲的時候還能配帶著冰渣的綠豆沙或紅豆沙。米酒(醪糟)用熱水沖開就是清酒,清酒里再加蛋花就是蛋酒,簡單易做,酸甜味道配著辣鮮香的熱干面,五味中和,完美平衡了。
兩年前夏天中午路過六渡橋的蔡林記,忍不住點了一碗熱干面,配著涼涼的綠豆沙,瞬間暑氣全消。
Tips:店家如果有提供涼拌好的酸豆角,一定要加在面里,會非常完美地中和辣度和咸度。
2.豆皮
“米漿攤成金黃酥脆的薄皮,裹上混有各種菜肉丁的糯米。”
這是我最最愛吃的早飯,乃至于身邊的外地好友提起武漢先想到的都是我說過的豆皮。某年大學(xué)假期回家,早起我一口氣吃了四碗豆皮,嚇得老媽午飯都沒敢讓我多吃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也介紹了高雄路上的王師傅豆皮館,因為名聲在外,現(xiàn)在每天都排大長隊。可實際上真正好吃的豆皮都隱藏在街頭巷尾中,待人發(fā)掘。
現(xiàn)在賣的豆皮的種類很多,但我固執(zhí)地認(rèn)為最好吃的還是三鮮豆皮:將綠豆、大米磨成漿,在鍋里攤成顏色金黃帶一點酥脆的薄皮,在上面裹上煮熟的糯米、肉丁(肥瘦都要有)、榨菜丁、豆腐干丁、筍丁、香菇丁、青豆、蔥花等,再用油煎熟而成。
豆皮做的好,油的用量是最關(guān)鍵的,王師傅豆皮館的豆皮就是因為油太多,已經(jīng)漸漸缺少了香嫩酥脆的口感;但油也不能過少,不然豆皮外面裹著的那層皮就變得干巴巴了。
以前最出名是漢口大智路的老通城豆皮,印象里還依稀有那一棟樓的記憶,當(dāng)年毛主席、劉少奇等許多元首名人都來品嘗過豆皮。而如今這里早已變成了數(shù)碼城,老通城據(jù)說搬去了離市區(qū)很遠(yuǎn)的漢陽,不復(fù)當(dāng)年的輝煌。
3.面窩
“豆?jié){、灰面和勻,放進熱油里炸,中間要留一個洞。”
有個認(rèn)識的武漢師兄到了加拿大留學(xué),某天早上路過一個面包房,看見了剛出爐的甜甜圈,突然對著同行的人用武漢話喊出“呀,面窩”。這個笑話被我們拿來笑了他很久。
未曾想到過這種中間薄脆有小洞,四周厚軟的早餐點心,竟然起源于清朝光緒年間。雖然有一百多年的歷史,但面窩的做法其實并不復(fù)雜:把黃豆和滋耙磨成漿,加少許鹽和蔥花,加灰面一起和勻,倒在一個盆里備好;然后準(zhǔn)備一個大鍋,多放一些油,把鍋燒熱。用一個圓形帶長把的大勺子,將和好的面漿倒在勺子里,倒的時候中間要留一個洞,放進熱油鍋里炸。當(dāng)面窩炸成金黃色時,拿起來撒上些芝麻(亦可不撒)就完成了。
因為做法簡單,廣受歡迎,其實真要說哪一家面窩做得好,還真是沒有一個評比的結(jié)果,如果有機會來武漢,可以試試武漢人最愛的兩家平民餐館之一:三鎮(zhèn)民生甜食館。
4.牛肉面/牛肉粉
“當(dāng)牛肉面擺到面前,香味立刻讓我醒了過來。”
其實嚴(yán)格來說牛肉面(粉)是湖南人的最愛,鑒于兩湖人民隔著鄱陽湖相望相守,所以牛肉面(粉)也在湖北發(fā)揚光大。
我表弟就是牛肉面(粉)的忠實粉絲,比如半夜看比賽餓了,他就會到小區(qū)樓下找做牛肉面(粉)的店老板給弄一碗內(nèi)容豐盛的夜宵,有時還能跟一邊拿iPad看比賽一邊做牛肉面(粉)的老板聊一會。某年過年跟著他一起去看通宵電影,半夜兩點拉著我到二中長春街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吃夜宵,本來我還暈乎乎地快睡著了,當(dāng)牛肉面擺到面前,香味立刻讓我醒了過來。
鑒于我是典型米飯黨,牛肉粉是首選,尤其要寬粉,考驗一家牛肉粉面館是否好的標(biāo)準(zhǔn),除了面湯味道足不足,還有就是米粉夾起來會不會很快就斷了。另外,如吃熱干面一樣,牛肉粉面的店家也會免費提供酸豆角、雪里蕻,這個也是中和辣油和咸度的最佳秘訣。曾經(jīng)有一度我還以酸豆角是否好吃來判斷一家牛肉粉面館的好壞。
每個人口味不同,每家店也都有自己的秘方湯料,只能推薦我個人覺得味道不錯的店,其實好吃的還靠大家自己發(fā)掘。
5.歡喜坨
“可愛的胖團子身形,裹著一層芝麻,一口下去就洩了氣。”
有的地方叫它麻團,現(xiàn)在的歡喜坨比常見的麻團大很多,而且變成空心的了,外面裹著一層芝麻,一口下去大大的歡喜坨就洩了氣,外脆里嫩,糯軟香甜。
說起來歡喜坨也有百余年的歷史了,以前的歡喜坨也跟麻團一樣大小,后來逐漸改良成現(xiàn)在的樣子。歡喜坨的做法比較有趣,要把糯米浸泡一天后磨成米漿,吊干成團;再將吊干的粉團捻碎搓成粉狀,加進紅糖、糖精、面粉混合均勻,加水擦勻搓透;將漿團揉成條形,再搓成圓形,投進盆里滾滿芝麻;加油入鍋,燒至七成熟,將裹滿芝麻的漿團入油鍋氽炸,待其稍漂浮時,可笊籬將麻團在鍋邊上輕輕按壓,這樣可幫助麻團膨起,炸至麻團外皮微硬,色呈褐紅時便起鍋,一個個胖胖的歡喜坨就出爐了。
作為一種甜味早點,歡喜坨不能算是過早的主角,但它可愛的胖團子身形加上焦脆糯軟結(jié)合的口感,以及討喜的名字,還是很得大家的喜愛,記得有個武漢的喜劇笑星就給自己起了“歡喜坨”這么個藝名。
6.米粑粑
“大米磨碎發(fā)酵,加面粉、白糖在平底鍋里小火慢烘到外殼金黃。”
幾年前在揚州的共和春茶社吃完早茶出來,看見路邊有賣米粑粑的,特別激動地跟一塊來的女朋友說,這是我小時候特別愛吃的,話音未落攤主就問“你是湖北人吧?只有湖北人才一眼認(rèn)得出這是什么。”雖然當(dāng)時已經(jīng)吃得很飽了,可還是忍不住買了一塊跟女朋友分享。
這種米粑以米為主要原料,大米磨碎后發(fā)酵,加面粉、白糖等在平底鍋里用小火慢慢烘烤變外殼金黃、內(nèi)里潔白軟糯,并成對對折在一起出鍋,吃起來非常香甜可口。米粑粑的制作沒有特意的店鋪,街邊小攤隨處可見。
7.糯米雞
“武漢的糯米雞里是沒有雞肉的。”
早餐的時候已經(jīng)很久沒吃過糯米雞了。其實它應(yīng)該叫糯米團,不知道為什么大家都叫糯米雞。和廣東的荷葉糯米雞比起來,完全就是不同的東西,因為武漢的糯米雞里是沒有雞肉的。
裹著五花肉、香菇、筍丁、香干丁的糯米,再用面糊包裹一層下鍋炸到金黃,外層焦脆,里面軟糯咸香。滿載著小時候的記憶,常常在課間操休息的時候跑到校門口,在小攤上買一個熱乎乎的糯米雞,趁熱咬下一口,周圍全是羨慕到滴口水的眼神。
不知道為什么,現(xiàn)在武漢大街上糯米雞的蹤影也漸漸少了,反倒是有些餐館保留了傳統(tǒng)小吃得以品嘗。
8.油香
“武漢人愛吃的夾糖心的油餅,好比hot版的銅鑼燒。”
過年假期某天早上跟表弟和他女朋友一塊吃飯,大家聊起來小時候早飯最喜歡吃什么,說起了油香。
油香最早應(yīng)該是回族人民的食品,回族人稱為油餅,土家族苗族稱為油粑粑,還可以在里面加豌豆或紅薯丁、豆豉、豆腐粒、肉末、腌菜、泡菜、渣辣椒等,但武漢人愛吃的是特指里面夾糖心的油餅。大學(xué)時在沈陽讀書,學(xué)校食堂賣糖三角,我特別驚訝于這種非煎炸版的油香,平生第一次吃還把嘴燙起了泡。
有人告訴我,油香好比hot版的銅鑼燒,我在想哆啦A夢吃的時候,也會把嘴燙起個泡么?
任何一個武漢人在異鄉(xiāng),最懷念的大概就是武漢過早,說起來也是一些實在平凡普通的東西。但武漢的過早是別處吃不到的,只能在武漢大街小巷的路邊攤上才能享受。如果你來武漢,一定不要錯過武漢的過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