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說古時有個非常孝順的女孩兒名叫酸棗,為了治好母親的失眠病,歷盡千難萬險進深山采草藥。路上,一些堅硬的枝條刮傷了女孩兒,鮮血染紅了有芒刺的樹枝。小姑娘把樹枝砍了兩大捆,拿回家當(dāng)柴燒,不料火中突然發(fā)出“噼啪”的聲音,隨之飄出清異的果香。原來是樹枝上的小紅果被火烤焦,蹦出黑紅色的光皮果仁。
母親吃了這些異香撲鼻的果仁,睡了甜美的好覺,多年的失眠癥奇跡般地好了。感念姑娘孝心的鄉(xiāng)親們,便用她的名字給這果形如棗、酸味特濃的果仁命了名,叫“酸棗仁”。
酸棗仁是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實,除去果肉、碾碎果核、取出種子、曬干而成。中國最早的藥書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中記載:“補中益肝,堅筋骨,助陰氣,皆酸棗仁之功也。”本品甘酸補斂,性平不偏,入心、肝、膽經(jīng)。善養(yǎng)心、補肝、益膽尤善安神,是治陰血虧虛之心神不安、失眠多夢、驚悸怔忡之要藥。兼能斂汗,治體虛多汗可選。
“棗仁安神液”可謂家喻戶曉的中成藥。藥里大量應(yīng)用了對養(yǎng)心、安神有奇效的酸棗仁。虛勞虛煩不得眠,酸棗仁湯主之。基本方由酸棗仁、知母、茯苓、川芎、甘草組成,方中重用酸棗仁,養(yǎng)血補肝,寧心安神。知母和茯苓二藥與酸棗仁相配,酸收辛散,相反相成,具有養(yǎng)血調(diào)肝之妙。甘草生用,和中緩急,調(diào)和諸藥,共奏養(yǎng)血安神、清熱除煩之功。
酸棗仁除了安神還有定志之用。傳說,潘某與“藥王”孫思邈是老友,他懇請孫思邈來醫(yī)治弟弟允惠的癲狂癥。孫思邈問詢病況后,細心查詢了病人的苔脈,對潘某說道:“讓你弟弟今晚好好睡覺,明日醒來就會好的。”潘某甚是不解,孫思邈又叮嚀:“先給小師父一些咸食吃,等他口渴的時分再來叫我。”
到了黃昏,允惠口渴想喝水,家人趕忙報知孫思邈。孫思邈取出一包藥粉,調(diào)入半斤白酒中,讓允惠服下,并讓潘某安排允惠睡在一間清靜的房間內(nèi)。很快,允惠便昏昏入眠了。孫思邈一再叮嚀不要驚醒他,讓他自然醒來。直到第二天深夜,允惠才睡醒。他醒后,神志徹底清醒,癲狂癥康復(fù)了。
潘家重謝孫思邈,并問其治好病的道理。孫思邈答復(fù):“此病可用朱砂、酸棗仁、乳香散配伍,調(diào)入酒中服用醫(yī)治,以微醉為好。病輕者,半日至一日就可醒來,病重者二三日才有感知。讓他睡到自然醒,病必能愈。”這個巧治癲狂癥的故事傳開后,酸棗仁名聲大振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