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時代變遷,越來越多的老物件失去安身之處。前黃鎮(zhèn)丁舍村陳家巷村民小組村民輔建國家中有一件跨越兩個世紀的農具,現在,他希望為這個老物件找個新家。 現場
這個老物件長約5米,重約20斤。至于它是怎么個用法,還得請72歲的楊少春給我們講一講。 前黃鎮(zhèn)丁舍村陳家巷村民小組村民
楊少春:把污泥往船上一拖,船拖滿了就把它挑到岸上做肥料的。
前黃鎮(zhèn)丁舍村陳家巷村民小組村民
輔建國:普通話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,只知道方言我們叫Nan頭。 楊少春告訴記者,在他的印象中,這個農具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使用比較多。農閑的時候,生產隊里年輕的勞動力就帶著它下河撈河泥,然后把滿船的河泥堆成垛,等到耕地的時候做肥料用。由竹竿和麻繩的農具看起來像個大號夾子,制作過程也透露著勞動人民的智慧。 前黃鎮(zhèn)丁舍村陳家巷村民小組村民
楊少春:殺豬的豬血把它(麻繩)浸一浸,在太陽里曬一曬,就能起到保護作用了。 記者:所以這么幾十年都沒有斷。 前黃鎮(zhèn)丁舍村陳家巷村民小組村民
輔建國:最起碼有五六十年了,有了。 對于49歲的輔建國來說,在物質匱乏的年代,這個農具刻畫了父輩們的拼搏和辛苦,更承載了他童年的歡樂。
前黃鎮(zhèn)丁舍村陳家巷村民小組村民
輔建國:每次清晨出去到晚上回來。那時候確實是貧困,父親回來的時候,有的時候會帶一些小魚小蝦。 如果扔掉只是一個老物件,但保存下來卻是一段歷史,是一代人的回憶。所以,雖然家里裝修了幾次,但輔建國從沒想過要扔掉這個比他年長的農具。 前黃鎮(zhèn)丁舍村陳家巷村民小組村民
輔建國:對我來說是一個童年的記憶,放在家里確實是沒有用了,房子都已經改造了,這些東西確實沒有用了,我想把它找一個地方合適的地方,讓它能夠發(fā)揮更大的價值。 老物件實實在在見證了一個年代,在回憶中觸摸它們,也讓我們多一份質感和樸實。我們會幫輔建國聯系收藏老物件的民俗館,讓他保存幾十年的老物件在更好的地方,“講好”它的時光故事。
|